十年內,開縣父親田學明連失一對兒女,最終,他選擇了一種令人震驚的方式寄托哀思:將兒子存放在家中的冰櫃中,一凍就是6年……
十年內,開縣父親田學明連失一對兒女,最終,他選擇了一種令人震驚的方式寄托哀思:將兒子存放在家中的冰櫃中,一凍就是6年。重慶晨報報道了這位父親的故事(26日28、29版),引發了社會強烈反響,上百家門戶網站進行了轉載,截至下午5點,10萬多網友留言或發表評論。
老漢冰櫃藏子6年 多部門勸說無果
開縣豐樂街道黃陵村,綿綿細雨籠罩着這個比鄰縣城的村落,居民們生活如舊,少與外界聯繫的黃陵村人不知道,此時,他們的鄰居———田學明一家,因為“冰凍兒子遺體寄托哀思”的驚人舉動,已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6年來,黃陵村人對田家人的態度,在經歷了排斥、勸解後,最終選擇了尊重,大家小心翼翼地閉口不提這事,以免觸碰到田學明和妻子的傷疤。不過,當人們昨日陸陸續續趕往田家時,還是引起了議論:“從上午開始,很多人去了田家,有村裡和街道的幹部,也有民政局的人,大家想試着做做工作。”村民劉純玉說,他們希望說服田學明,早日讓兒子入土為安。但大家得到的答案都一樣:“老田不同意,他堅持把兒子遺體繼續凍在冰櫃裡。”
盡管如此,村民們還是察覺到了田學明情緒的變化,“他也知道這樣做不妥,但6年了,他已經習慣了這樣靜靜地守著兒子,將孩子下葬,一時還難以接受。”
給予他更多關愛
“同樣為人父母,我們理解這位父親的行為,也尊重他對兒子的愛。”重慶晨報記者與黃陵村所屬的豐樂街道民政辦取得聯繫,工作人員表示,仍會繼續勸說,希望田父盡量將兒子入土為安。“大家都覺得,這對於6年來一直沉浸在喪子傷痛中的田學明夫婦也是一種解脫,有助於他們回歸正常的生活軌跡。”
開縣民政局殯葬所表示,田學明所在的豐樂街道黃陵村4組屬於火葬區,公民在火葬區死亡後,其家屬或有關單位應及時通知殯儀館或殯儀服務站接運遺體。對此,民政部門將繼續勸導,儘早讓孩子入土為安,“同時積極動員當地村民和街道,平時多給田學明關愛、幫扶,讓他早日走出喪子陰影。”(大河網)
“喪子之痛”警示了什麼
一名年邁老人將兒子的屍體,在冰櫃中一藏就長達6年,在這份常人似乎無法理解的舉動背後,有着他對兒子的深深的無法隔舍的愛,更有他對自己的人生未來的長久寄托與擔憂。女兒已10年前去世,他還剩下唯一的一個兒子可以寄托親情,而6年前兒子去世之後,他在親情上已經“一無所有”老人“冰櫃藏兒”的背後,有着老人對親情失守和老來無依的巨大無奈與現實。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索和沉重的解讀。
失子失獨老人缺失的親情 誰來彌補
並不排除以政府提供養老金的模式,正在興盛和形成輿論市場,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是政府方面對類似的“失兒(獨)”家庭在經濟扶助扶持方面的進步。日前,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表示,民政部門今年將所掌握的彩票公益金的50%用於養老,下一步將統籌研究失獨家庭養老問題,可拿“三無”老人做參照,當前“三無”老人、農村“五保”老人均由政府供養。政府“供養”失獨老人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也是政府責任擔當的體現,從中可以體察到政府方面對類似的老年人群體的關愛。但不可迴避的是,經濟或物質方面的幫助和保障,是遠遠彌補不了兒女後代親情的缺失的。像上述“冰櫃藏兒”的老年人家庭,家庭相對殷實,物質上保障養老是沒有問題的,但原本可以來自於兒女的“慰藉”政府方面無論如何是提供不了的。
有人可能認為,對於“失獨老人”可以走社區養老模式,讓他們“抱團取暖”,讓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陪護他們、為他們養老送終,日常多提供心理疏導諮詢,幫他們擺脫心理陰影,志願者可以像兒女們那樣時時探望……然而,這些後續的代有補償性的“親情”舉措,本質上並不是真正的“親情”,最多隻是一個“次優”和“無奈”的選擇。這恰恰是時下“失獨老人政策”最短缺和最無奈的成份。
如何解決“失獨(兒)老人”可能不缺錢,但缺少“兒女親情”現實問題,是未來養老政策尤其是“失獨(兒)老人政策”研究和努力解決的方向。據有人口學專家、《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斷:中國現有的2.18億獨生子女,會有1009萬人在或將在25歲之前離世。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後的中國,將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類似的“被迫”抱“冰櫃兒子”尋求慰藉的老年人或是個別,但有類似心理歷程、失去兒女後陷入情感無助深淵之中的老年人數量,可以預期的是不會是少數。政策的制定者不妨將“冰櫃藏兒”的老人當成一個政策關注的“解剖點”,以此為契機深入研究如何解決失兒後老年人的心理親情補償問題,在必要的時候理應做出對彌補這些老年人親情有利的政策調整。譬如計生政策方面,領養政策等等,都可能是未來的着眼點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