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杖」美國研發的最終決戰兵器


上帝之杖全名為上帝之杖天基動能武器系統,該系統由位於低軌道的兩顆衛星平台組成,其中上帝之杖原理圖一顆衛星搭載有名為“上帝之杖”的金屬棒,該金屬棒由鎢、鈦或鈾金屬製成,直徑30厘米、長6.1米、重量達100公斤。上帝之杖天基動能武器系統將在太空發射,其攻擊能力強大、打擊範圍廣,未來用於替代核武器。

“上帝之杖”天基動能武器系統是美軍2012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太空武器,美軍計劃在2025年之前完成“上帝之杖”的部署。

該項目計劃依托太空平台搭載大量直徑30厘米、長6.1米、重100公斤的由鎢、鈦或鈾製成的金屬棒。這些高密度的金屬大棒可在衛星制導下,利用小型火箭助推和自由落體產生的巨大動能,可在任何時間對地球上任何地區的高價值戰略目標實施精確打擊。

“上帝之杖”從太空發射後,不依靠任何彈藥,完全依賴動能撞擊來對目標產生破壞力,但攻擊效果堪比核武器。

研製背景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軍就有了研製“上帝之杖”的初步構想。其設計靈感主要來源於傳說中的兩起意外事故:一起是曾有一名婦女被飛機衛生間掉下的凍結的尿柱砸死;另一起是曾有人在帝國大廈上無意拋下一枚硬幣,該硬幣卻像子彈一樣擊穿了行人的腦袋。但研製這種新概念戰略武器還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1、隨著核武器並非為美國一家獨有,以核武器為中心的傳統戰略武器的威懾力大受限制。
2、21世紀初,國際反核浪潮高潮迭起,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人們更是談“核”色變。
3、保持核威懾的開支巨大,據美國官方透露,其核武器維護總費用每年在2000億至3000億美元,一枚核武器年需8000萬至1.6億美元。
4、其他常規武器往往不具備戰略威懾能力。對於越來越堅固的地下工事,常規武器往往束手無策。
上述多重因素促使美軍試圖在其他非核武器上尋求新的突破口和新的戰略制高點,以“上帝之杖”為代表的天基動能武器成為最佳選擇。

結構性能

“上帝之杖”天基動能武器系統主要由位於低軌道的兩顆衛星平台組成,一顆負責通訊和鎖定目標,另一顆則搭載有大量被稱為“上帝之杖”的金屬長桿形動能“砲彈”:

1、彈體:主要由動能彈頭、推進系統、制導系統、熱控系統與通信系統5部分組成。
2、彈頭:主要由高密度的鎢、鈦或鈾等金屬鑄造,前方略尖,可減小空氣阻力,降低到達地面時的動能損耗。
3、推進系統:主要是小型火箭助推器,可在外太空為“砲彈”提供較為精確、容易控制的推力。
4、制導系統:主要是不斷調整火箭助推器和空氣動力學舵面,改變飛行方向,確保精確命中目標。熱控系統主要是依靠外部特製的熱防護塗層來防止彈體過熱。
“上帝之杖”打擊目標時通常採取垂直攻擊的方式,就像隕石撞擊地球一樣,動能巨大,產生的破壞力相當於一枚小型核彈,並能輕而易舉地刺入地下幾百米深的目標內部。

攻擊能力

攻擊速度:“上帝之杖”能以11公里/秒的初始速度進入大氣層,即使在大氣下層飛行時速度會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每小時1.12萬公里的攻擊速度。

破壞能量:公斤級質量的“上帝之杖”與噸級TNT當量產生的破壞能量基本相當。長度約為1米、質量約120公斤鎢制彈頭對鋼製材料進行打擊時,可造成深1.5米、直徑1米的彈坑。對於打擊敵地面重要目標和幾百米深的地下掩體輕而易舉。

優勢特點

與其他常規武器相比,“上帝之杖”還具有以下優點:

1、打擊範圍廣。其打擊範圍可覆蓋全球任何一個地區的非移動類目標。
2、反應時間短。從離軌到對地面實施打擊僅需11分鐘,打擊時間不及洲際彈道導彈的三分之一。
3、突防能力強。由於速度極高,可有效突破敵多層防禦體系。
4、生存能力強。搭載“上帝之杖”的衛星平台通常在距離地面1000公里的軌道上,遠在一般飛機和導彈的攻擊範圍之外。
5、環境污染小。
         6、相比核武器而言,該武器在道義上佔有更多的主動權。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熱門文章